序言:近年来,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屡次发生,据统计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对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未开展风险辨识、未进行现场管理、个体防护不到位等,事故发生后盲目施救又造成伤亡扩大,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为了使我市公路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对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充分认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应对技能,特开展专题宣贯,以下主要介绍有限空间作业的基本概念、作业危险特性及风险辨识、作业安全管理、作业现场安全管理、作业安全防护以及事故应急救援等基本知识。一、有限空间作业的基本概念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即:一切通风不良、容易造成有毒有害气体积聚和缺氧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叫有限空间。(1)封闭或半封闭设备:如船舱、储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冷藏箱、烘房、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2)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地坑、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管道阀门井等;(3)地上有限空间:如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浆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
二、有限空间作业危险特性及风险辨识
(1)中毒:有限空间容易积聚高浓度有害物质,引起中毒。有害物质可能是原来就存在于有限空间的,也有可能是在作业过程中逐渐积聚形成的。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或因生化反应(蛋白质腐烂)呼吸作用等,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容易积聚,一段时间后会形成较高浓度的有毒有害气体,如硫化氢(H2S)、一氧化碳(CO)。(2)窒息:空气中氧气浓度过低会引起缺氧窒息。有限空间氧气被细菌消耗导致缺氧;在有限空间中进行焊接、加热、切割作业会消耗氧气,导致缺氧;氧气被惰性气体置换,导致缺氧。(3)火灾、爆炸:有限空间积聚了易燃易爆气体,易燃易爆气体浓度大道爆炸极限,遇火源会引起火灾、爆炸。有机物分解会产生甲烷(CH4)、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等可燃气体,导致爆炸和火灾。(4)其他危害:有限空间除了以上三种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外还存在:淹溺、坍塌、触电、坠落、机械伤害、灼烫、高温等危险有害因素。
三、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
企业要对有限空间进行辨识,确定有限空间的数量、位置以及危险有害因素等基本情况,建立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存在有限空间作业的企业应当建立六项安全生产制度和规程: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前必须严格实行作业审批制度,严禁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1)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制定应急措施,现场配备应急装备,严禁盲目施救;(2)应根据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的特点,制定应急预案,并配备相应的呼吸器、防毒面罩、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安全绳索等应急装备和器材;(3)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应当掌握相关应急预案内容,定期进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必须进行专项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应有专门记录并由参加培训的人员签字确认。培训内容包括:(1)企业委托承包单位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时,应严格承包管理,规范承包行为,不得将工程发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和个人;(2)企业将有限空间作业发包时,应当与承包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在承包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3)存在多个承包单位时,企业应对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4)承包单位应严格遵守安全协议,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5)企业对其发包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承担主体责任,承包方对其承包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承担直接责任。
四、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必须做到“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严禁通风、检测不合格作业。(1)辨识:1)是否存在可燃气体、液体或可燃固体的粉尘,而造成火灾爆炸;2)是否存在有毒、有害气体,而造成人员中毒;3)是否存在缺氧,而造成人员窒息;4)是否存在液体水平位置的升高,而造成人员淹溺;5)是否存在固体坍塌,而引起人员的掩埋或窒息危险;6)是否存在触电、机械伤害等危险。(2)通风:1)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必须首先采取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2)采用机械强制通风或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应按管道内平均风速不小于0.8m/s选择通风设备;自然通风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3)在确定有限空间范围后,首先打开有限空间的门、窗、通风口、出入口、人孔、盖板等进行自然通风;处于低洼处或密闭环境的有限空间,必须进行强制通风以迅速排除限定范围有限空间内的有毒有害气体;4)在处于易燃易爆环境中使用风机强制通风时,必须使用防爆型排风机,防止发生火灾爆炸事故;5)通风量应足够保证能置换稀释作业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有害物质,能够满足人员安全呼吸的要求;6)对不易置换的死角,应采取其他有效措施。(3)检测:1)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不得超过30分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先检测氧气、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进入;未经检测,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2)氧气含量应在19.5%-23.5%;有毒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浓度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方可作业;3)检测时要做好记录,包括:检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气体浓度等;4)检测人员应在危险环境以外进行检测,可通过采样泵和导管将危险气体样品引到检测仪器;5)初次进入危险环境进行检测时,需配备隔离室式呼吸防护设备;6)在作业环境可能发生变化时,应进行持续或定时检测。(1)所有人员应遵守有限空间作业的职责和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装备和个人防护用品;(2)作业过程中应加强通风换气,在氧气、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可能发生变化时应保持必要的检测次数和连续检测;(3)作业时所用的一切电气设备,必须符合有关用电安全技术规程的要求,照明和手持电动工具应使用安全电压;(4)存在可燃气体的有限空间内,严禁使用明火和非防爆设备;(5)在与输送管道连接的封闭或半封闭设备内作业时,应严密关闭阀门、装好盲板,设置“禁止启动”等警告标志;(6)作业难度大、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的有限空间作业应采取轮换人员作业,当作业人员意识到身体出现异常症状时应立即向监护者报告或自行撤离,不得强行作业;(8)应在有限空间进入点附近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和危险告知牌。
五、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防护
有限空间作业必须配备个人防中毒、窒息等防护装备,设置安全警示标识,严禁无防护监护措施作业。安全防护装备包括通风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1)呼吸防护用具:防毒面具、长管呼吸器、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紧急逃生呼吸器等。(2)防坠落用具:安全带、安全绳、自锁器、三脚架等。(3)安全器具:通风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安全梯等。(4)其他防护用品:安全帽、防护服、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鞋等。
六、事故应急救援
在危险辨识、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制定严密的、有针对性应急救援预案。现场作业人员、监护人员等都要熟悉应急预案内容和救护设施使用方法。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作业人员自救、互救及应急处置能力。(1)有限空间发生事故时,监护人员及现场其他作业人员应立即报警,必须在具备救援能力的情况下才能进入有限空间实施救援工作,严禁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扩大。(2)急救基本原则(三先三后):窒息或心跳骤停的伤员,必须先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脏复苏后再搬运;对出血伤员,先止血,后搬运;对骨折伤员,先固定,后搬运。